您的位置: 首页 >学院专栏>体育与健康学院>学院介绍>详细内容

学院介绍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建设方案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2-01 17:03:11 浏览次数: 【字体:

体育与健康学院建设方案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

一、学校基本情况和特色优势

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中学(简称“通大附中”)作为南通市人民政府教育重点工程,是市政府投入5亿元巨资按江苏省五星级普通高中标准新建的一所南通市新城区配套高中。

通大附中的规划与设计体现“以人为本、功能完善、生态和谐、既有传统文明,又有时代感的,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园林化”的思想,凸显“数码校园、生态校园和人文校园”的现代教育理念。

打造精英教育:学校采用“小班化”教学,每班学额在40人以内;实行寄宿制,为学生在校生活提供高标准住宿条件;“学院式”管理,充分利用市内优质高中资源和南通大学教科研优势,采取国家课程必修、特色校本选修、社团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术讲座等形式发展学生兴趣爱好与特长。

通大附中秉承“博雅、勇毅”的校训,通过科学而系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组织特色而丰富的各项体育社团、运动队和俱乐部活动,进而为培养“身心健全,勇敢坚毅”的附中学子提供强有力的课程资源和物态环境的支撑。借助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南通市体育运动学校的专业优势,旨在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基地的建设,面向全体学生,锻炼其健康强壮的体魄,掌握终身体育的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养成良好生活的方式,形成实践创新、运动自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博雅”和“勇毅”特质和情怀。通过与大学的合作,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为不同潜质、不同水平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选择和帮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通过开发建设人机互动、自主测验的体育教学设备和学练场所,提高学生自觉参与、自主评价、自定诊断提高的运动技能,激发学生投入个体生命健康发展的热情。通过与大学的衔接,促进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既打造出高水平的集体活动项目,又建设好竞技性的运动队,形成“个体有特长,集体有特色,人人参与,身心俱健”的体育与健康学院建设愿景。

二、建设内容和实施路径

(一)建设设施齐全、主题鲜明的物态环境

1.高标准规划并完善体育设施和设备

我校的体育设施按照省五星级高中和课程基地的要求,整体纳入学校文化环境建设的一部分。我们乘学院建设之机,进行场、馆、室等科学配置与布局,使得学校体育教学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需求的和谐统一。

我校现有设施设备的具体情况:运动场馆分布图(效果总图1

一是室内体育馆:表演区 1695.75平方(可做3片室内篮球场或10片室内羽毛球场地),固定座位562座,活动座位1138座。(图23

健身馆:位于体育馆东侧一楼,270.4平方,拥有斯诺克2套,运动单车16副,跑步机12台,力量组合器械4套,多功能运动按摩椅4张等健身器材。(图4

乒乓球馆:位于体育馆西侧一楼,321.52平方,布置有16张比赛台,可供260人进行教学之用。(图5

攀岩馆:位于体育馆西侧二楼,210平方,拥有二个场地,一个练习的简易攀岩中心,一个标准的攀岩比赛场,并有大量配套的辅助设施。(图6

壁球馆:位于体育馆西侧二楼,共享攀岩中心场,80平方,按竞赛标准建设的一间现代化场地。(图7

击剑馆:位于体育馆南北两侧二楼,350平方,供学校高水平击剑队专用训练馆。(图8

二是室外场地:操场中足球场(人工草坪)7733.95平方,400米标准塑胶跑道7471.5平方,体育看台面积1179平方,座椅 1364个。(图9

篮球场:位于看台背面西侧,共有连片标准场地8片,4406.16平方,四周围有护栏,配有夜间照明装置。(图10

网球场:体育看台北侧(2) 1406.16平方,配有标准的辅助设施(图11)排球场:在信息技术大楼北侧,有4片标准的排球场地,1671.27平方。(图12)

舞蹈健身馆:位于科教会堂一楼,200平方,内配备有多媒体播放系统,四周有练功芭杆,三面立镜。(图13

心理健康室:位于至善楼一楼, 300平方米,设置了预约接待室、放松训练室、素质拓展室、心理宣泄室、心理测评室等多个功能室。分别为学生提供放松情绪、心理咨询、沙盘游戏、沙盘治疗、情绪宣泄、压力释放、学业发展指导、心理测评等服务。(图14

生理健康室:待建中

这些设施设备已完全满足全校师生的体育教学、健身、运动需求。

(图15

2.创设体育文化特色校园环境

设计体育场、馆内外文化布景。对馆内进行重新整体装饰,首先是体育馆正门的学院介绍和馆室分布全景栏(图16);对馆内各室进行统一的室标设计、使用规章、功能介绍、项目特性推介(图17);馆、室内进行墙面固定的装饰设计和空间的流动立体设计,如我校篮球为高水平特长项目,就可在体育馆内悬挂NBA明星的画相或本校优秀篮球学生运动照,舞蹈健身房内悬挂历次省赛获奖集体系列照(图18);对馆内地面设计,并显示各项目的运动特性,如篮球场的中圈,乒乓球房的各台分割区等(图19);其次是操场、室外篮球场内四周围栏设计运动画板展(图20);操场主席台前立面设计大型体育雕塑(图21);看台后侧立面加装动感串联运动模具(图22);再次是在运动场所的开阔地带设计、安装橱窗廊和项目沙雕群。如在体育馆南侧安装一组运动组项沙雕群(图23),在操场正门草地建立大型特长项目雕塑(图24);在体育馆西侧区域安装体育运动室外活动橱窗、灯箱等。实时推介体育新闻、体育竞赛动态,或竖立各项目的宣传牌,上面写有该运动项目的名称、简介、技术要领及练习方法等,或张贴体现季节性锻炼对身心的影响、膳食营养、年龄段身体形态指标等内容的体育科普画报。(图25

在这样的体育文化环境中,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欲望,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让体育文化渗入校园的每个角落,使学生重视锻炼,了解体育,感受体育文化,享受体育快乐。

 

(二)提供多样化的体育课程资源

1.顶层研制课程设置体系。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精神为指导,结合我校场地器材、师资力量、课表设置等,把我校体育课程设置为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两大部分,配备了各自课程资源内容,课程目标达成时的方式、途径。(图26

 

体育与健康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首要关键是科学地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教学资源。

    在我校课程体系设置中,国家课程必修必学教材内容,主要是田径和健康教育。田径是健、力、美相结合的运动,是各项运动的基础,也是我校的传统运动项目,被列为教学的重点,选择跑、跳、投三项全能基础项目知识技术进行教学。健康知识教育是健康行为的基础,是增强学生健康意识、提高学生健康技能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动作技术、体质测试、裁判规则、安全卫生等方面知识。

2.开设必修选学课程。根据高中生身心发育、兴趣爱好的特点,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对“水平五”学生要求,将校本精品课程内容篮球模块、乒乓球模块列为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运动技能(选修必学)。依据教学内容多样性和选择性要求,课堂教学中开设了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游泳等模块供选择性学习。另外辅之以10个项目资源(网球、瑜伽、跆拳道、武术、形体、攀岩、壁球、击剑、健美操、运动单车),提供给学生作为选择,采取社团、俱乐部形式,学练中改变传统组织方式,打破行政班界限,采用走班制授课方式,拓展学生体育学习领域,发展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特长,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在教学内容上,素质,技术和技能相结合,全员参与与个性项目相结合,充分体现实践体验、活动创新的特点。

3、开发体育课程课件。体育与健康课程基地建设中尽可能建立体育信息资源库,教师和学生也建立起自己的个性化信息资源,构建起互联网和云技术下的数字移动学习体验终端,达到教学过程中的共建共享;利用高校的教科研优势,与南通大学体科院深度合作,开发出与校本课程相配套的课程系列课件;体育教师必须加强对自己信息素质的培养,掌握一定的视频素材拍摄、剪辑、配音、添加文幕等课件处理、制作能力,把教学中的抽象内容直观化,让学生直接模仿、操作,亲身感受,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练兴趣和锻炼效能。

 

      (三)研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依据“普及+特色+特长”的要求,在开设并完成好国家课程的同时,利用大课间时间,创造性地落实 “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组织全校学生开展好校本普及型课程:“跑步操”、“武术操”,上半年组织好班级、年级、全校的 “武术操”,下半年组织“跑步操”比赛,使之形成附中一道体育与健康特色活动风景线。这种常态化大课间锻炼,将成为学生每天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天当中的“第四餐”。开设好特色课程(网球、瑜伽、跆拳道、武术、形体、攀岩、壁球、击剑、健美操、运动单车)、精品课程(篮球、羽毛球或健美操)、卓越课程(击剑、篮球、足球、健美操),各年级将举办小型、多样的单项竞赛活动,为学生展示才能、发展个性创造条件;成立以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为目的的各类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组建起班级代表队、校级代表队,组织有运动天赋和体育特长的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切实保证特长生必要的训练时间,积极培养高水平优秀人才;改革学校体育竞赛的传统模式,创编群体性、趣味性竞赛内容,增设校本特色体育项目,扩大参赛人数,突出竞赛活动的健身、怡情、娱乐功能。

创编《武术健身操》、《攀岩》、《网球》、《附中剑道》等校本教材,及时总结我校以“班级+社团+俱乐部+运动队”为组织形式开展学生体育活动的经验,形成发挥特长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四)创建“阳光体育运动示范班”

在深入开展普及性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推广“阳光体育”运动,创建“阳光体育运动示范班”,以创建工作推动班级特色运动上台阶、上档次。计划用三年时间使绝大部分班级达到“阳光体育运动示范班级”标准。及早制订《阳光体育运动示范班考核评估标准》,以此来带动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

我们利用体育健康课程基地建设的有利时机,搭建阳光体育运动的平台,切实保证课外体育锻炼、竞赛的时间与空间,丰富和拓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群众性、趣味性、健身性,促进学校特色项目发展,精品项目水平提高,营造学校体育文化氛围。1) 体育活动课与体育俱乐部相结合,活动项目、内容、时间和场地器材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使之有序地开展。对无运动特长的学生,采用分区域、分项目、分班级的自主活动,教师教会锻炼方法,提高健身效果;对具运动兴趣爱好的学生开展技能锻炼;运动技能较强的学生则提高他们的专项运动水平。 2) 课余训练与运动竞赛相结合,学校有计划地开展多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充分挖掘学生的运动潜力,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或节假日组织各项竞赛活动,如特色项目比赛,传统项目的球类比赛,表演性的攀岩、健美操比赛,以吸引广大学生参与比赛,欣赏运动的精彩,体验比赛的快乐。3) 体能发展与体质测试相结合,充分发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努力“达标争优”,对优秀学生颁发“阳光体育奖章”;建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完善学生成长档案,有效地提升学生健康水平。

(五)发挥体育与心理健康双重效应

1、组建心理辅助中心,开设心理教育网站,搭建由体育教师和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共同参加的心理咨询专业队伍,做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灵“按摩师”和引路人。定期开设心理辅导与讲座,引导学生走向运动场,自我调整,自我释放,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

2、引进外援,运动干预。加强与通大、南师大等高校的合作,邀请体育运动方面的专家来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励志教育,架构心理交流的校外平台。

六)搭建人机互动学习立交桥

一是建成体育教学网页,建立学校体育信息资源库,为学生及时提供多样化的微课程,形成基于信息化的网络互动平台,促进学生运动学习、快乐学习、健康发展。

二是购置乒乓球发球机,移动投篮机,连线篮球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为学生提高运动兴趣和成效提供硬件保证。

三是增设生理健康实验室,通过自己生理指标数据的输入,及时了解到自身身体机能状况,跟踪自己健身锻炼的效果,根据云端大数据处理、诊断,开具出适合自己的运动健身处方。

七)组建高水平及特色项目运动队

在完成国家课程、校本普及课程以及特色选项课程基础上,建设二支高水平运动队(篮球、击剑)和二支特色项目代表队(健美操队、校园足球队)。一是篮球队,队员要经过层层选拔。学校对附中每一位学子在三年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必须选择二个学分的篮球模块(选学必修课程),从而使全校学生都有至少一学期篮球学习时间;篮球基础好的学生组成班级代表队,参加每学期的年级篮球赛,在年级篮球比赛中技术比较突出的学生再进入学校的篮球俱乐部(精品课程)进一步的深造,俱乐部中各年级均有40人左右,对这批学生学校有专门的篮球指导老师进行比较专业的技战术培训、辅导,进行一些校际间的篮球比赛,从中选拔部分有篮球天赋学生充实到高水平篮球队(特长课程)进行专业训练。另利用教育局给予学校招生的优惠政策,每年从高一新生中招收一批篮球特长生,这样,通过这两种方式选拔的学生组成学校篮球队。与市运动学校签订教体结合协议,我校提供训练场地、学生管理,运动学校负责训练,以及后备人才的培养,从而打造以篮球为特色的高水平传统项目学校。二是击剑队,也与体育运动学校联合,学生直接从市击剑队优秀队员中选拔,聘请运动学校击剑教练,组成教体结合击剑班,代表学校参与省级、国家级比赛,提升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三是健美操、校园足球队,队员都从模块选修的学生中产生,后进入到各自的较高水平的俱乐部,再从俱乐部中选拔进校级健美操队或足球队,与南通大学体科院、江苏柯缔缘   足球俱乐部联合训练,尽早发现和培养特长生,为高校和省级以上俱乐部输送优秀人才。

(八)推动体育教师团队建设和专业成长

我校体育教研室现有教师8人,有六位高级教师,其中有南通市骨干教师、省评优课一等奖获得者,且各有专长。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育运动素养的同时,以学院(课程基地)创建为契机,将教师发展和团队建设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和学校发展的关键。一是自我学习是发展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知识技术的更新,因此,教师要增强自我学习的意识,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改变自己的知识技术结构,并联系自己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实用性的教学研究。同时,体育教师还要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自我教学反思和同行相互探讨的方式来改进教学措施,提升理论修养和课程实施水平,促进自我专业成长。二是校本培训是发展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充分利用校本培训的形式,通过新课程培训,更新和充实教学理念,开拓和创新教学思路,不断提升教学的艺术性和实效性; 通过教科研培训,学习和掌握体育科研的程序和方法,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新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改革中,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设。三是有计划地“请进来,送出去”。聘请南通大学的教授、专家现场指导,并成立专家工作室,在专家名师引领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传帮带活动,引领体育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工作,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有计划地将我校体育教师送到高校或兄弟学校学术交流、培训学习,开阔专业视野,加快专业成长步伐,以适应学院建设的人才需要。

四、项目保障与社会支持

1、把体育与健康课程基地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学校成立体育与健康学院(课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充分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多方吸取课程基地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完善体育与健康学院的顶层设计。

3、依据规划实施方案确定的课程基地建设目标任务,划拨专项资金,按照学校财务预算确保建设经费的及时投入运作。

4、与高校、市运动学校和高水平俱乐部等单位洽谈合作意向,争取资源的共享和技术支持。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2015年11月6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