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校务公开>四星复审>详细内容

四星复审

四星复审自评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30 20:20:03 浏览次数: 【字体:

自评报告

内涵发展,勇立时代潮头

质量提升,创响教育品牌

 

第一部分  学校沿革及概况

一、学校沿革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简称“通大附中”)是在南通加快现代化和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市委市政府斥资4.3亿余元重点打造的现代化示范性普通高中,在南通建设现代化教育高地、新时代“教育之乡”的新征程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学校于2010年7月正式立项,2013年5月竣工验收,当年7月招收首届高一新生。2017年,学校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

二、学校概况

学校占地面积138069平方米,建筑面积74046平方米,运动场地32103平方米,绿化面积66300平方米,绿地率46.2%。各类功能场馆齐全,教学区、运动区、办公区、生活区划分明晰。

学校现有48间普通教室,每间教室均配置86寸纳米纳米黑板和高拍仪,建有3个省级课程基地,拥有理化生标准实验室17个,理科类创新实验室6个,通用技术实践室8个,美术和音乐教室各5个,艺术类功能室8个,学生食堂配有IC卡计费系统设备和智慧餐盘结算系统,学生公寓配备了安全应急设备和人脸识别门禁系统。

学校建有1个标准的8跑道400米塑胶田径运动场、1片11人制和2片5 人制标准足球场、10片标准篮球场、4块排球场、2块网球场、1座标准体育馆(包含专业篮球馆、健身房、乒乓球房、攀岩馆、壁球馆、剑道)等各类运动场地。图书馆纸质藏书122504册,生均纸质藏书51.3册,为南通市示范图书馆,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与南通大学图书馆形成电子图书网络化共享。

学校为16轨高中,有48个教学班,在籍学生2388人,实际在校生2347人。专任教师216人,本科以上学历100%,其中65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特级教师1人,正高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103人,一级教师71人。特级教师后备培养对象、市卓越教师培养对象各1名。南通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35人,局直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47人。

通大附中诞生于南通“教育之乡”的深厚沃土,学校“博雅勇毅”之校训与张謇先生提出的“祈通中西、强毅力行”的思想一脉相承。建校以来,学校秉持“日进日新,成人成己”的学校精神,聚焦“更有品质、更有品位、更有品格”的发展目标,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业绩。学校先后获评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科研先进学校、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江苏省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先进集体、南通市文明单位、南通市先进集体、南通市文明校园、南通市学科德育基地、南通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南通市党建工作示范点、南通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南通市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学校连续两年被南通市教育局评定为年度综合考核优秀学校。

2021年,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江苏省副省长马欣,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晖等领导专程来校调研,对学校各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第二部分  创建成效

自2017年晋升为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后,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高质量、办学高品质、创响人民满意的优质品牌高中”为强校战略,着眼“更高品质、更高品位、更高品格”的办学目标,努力放大学校发展的生长点,紧扣师生素养提升的关键点,通过探索课改与课程、课堂、课题的结合点,学生知识与素养的增长点,学校内涵与特色的创生点,提高了办学质量,提升了学校声誉,进一步增强了办学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先进理念引领发展高品质

1.前瞻规划明确发展方向

学校在全面总结“十三五”期间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围绕办学目标、育人目标、质量目标、师资目标和治理目标等五个维度,制定了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着力推进“雅正德育”奠基工程、学生发展提升工程、教学质量强校工程、学院课程创生工程、教师团队提优工程、现代学校治理工程、育人品位提档工程、融合党建赋能工程等“八大工程”。

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是学校发展全面进入办学结构调整期、课程改革攻坚期、教育质量提升期、办学特色成型期的前瞻性纲领,引领学校面对新时代、新课改、新高考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乘风而前,斩棘而登。

2.智慧校园推进发展提升

学校以建设智慧校园为目标,全力构建教育教学的智慧生态,打造现代化学校。自2017年起,全面使用科大讯飞智学网系统,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对学校日常考试、作业等全场景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升级了教育云平台,构建互联互通、协同服务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形成智慧教育大脑;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数字资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移动物联的校园网系统将教学场所、办公室、图书阅读、教学资源库、校内安防系统、家校通系统等联结在一起,使办公、学习、生活等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能。智慧校园打破了传统的师生互动模式,拉近了师生与资源的距离,实现了交流互动立体化。

学校投资数百万元更新了教室多媒体设备,新建了机器人实验室、三模实践室、数学建模实验室、数字地理教室、物联网实践室,教育场景化的智慧校园已具规模。2021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

3.学院机制促进五育并举

为实现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育人目标,学校领导班子高瞻远瞩,借鉴高校通行的管理模式,结合培养“科学、人文、艺术全面发展人才”的前瞻定位,创造性地采用学院式管理机制,创设了人文与社会、数学与科学、工程与技术、艺术与传媒、体育与健康等五大学院。各学院既成为学科课程教学中心、选修课程研发中心和实验装备管理中心,更成为学生创新实践中心。

学院式管理机制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学科教学资源,融合五育目标,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引领学生探究世界、认识自我,实现学术素养和生命素养同步提升,为学生未来发展赋能。每个学院整体建构课程体系,依托五大学院已建成数学与科学、星火创客空间、江海文化美育等3个省级课程基地,开发115门校本选修课程四大类近百个学生社团。在学院协同创新中真正实现了五育并举。2019年,学校的省规划课题《基于学院制的校本课程协同创新实践研究》高质量结题。

二、优化制度保障发展高品位

1.夯实常规灌注发展动力

学校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了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覆盖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学校管理实现了规范化、有序化、科学化,整体发展面貌日新月异。

为契合“教育高质量、办学高品质”目标,学校创新管理制度,完善了《教职工考勤制度》《教职工绩效奖励方案》《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教学“六认真”常规要求及监控措施》等一系列与教学质量提升密切相关的考核办法,调动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力。

进一步完善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校内监督委员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等制度。目标明确、机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学校治理体系,带来了学校全面工作的奋发进取、学校管理的透明公平,教职员工工作状态明显提振,为学校的长效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2.教师培训促进专业成长

学校聚焦“提升教师新课程实施”,制定出台《校本培训制度》《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管理办法》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培训,深度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学校大力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制定了《骨干教师培养实施方案》,对名优特教师的评选条件、权利和义务等做出明确规定,促进教师队伍的优质发展。五年来,学校计培养了1名省特级教师、2 名正高级教师、81名市直以上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成立“青年教师研究会”,定期开展青年教师读书、教育教学沙龙活动,充分发挥教工阅览室、宣传橱窗等场所的功能价值。积极探索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形成了学校“一师多徒”“一徒多师”的培养特色,精选名师进行引领,从师德师风、班务管理、科研能力等方面帮助青年教师制定发展计划,促进他们快速成长。五年来,学校“青蓝工程”成绩喜人,有16人被评为市直“教坛新秀”以上学术称号,10多名年轻教师在省市级比赛中斩获一二等奖。

3.教育科研实现动态循环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着眼课改与课堂,强化问题导向,实现了从问题到课题,从课题到成果、从成果到运用的动态循环。学校完善了《教育科研三年发展规划》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使学校教科研工作进入有价值、有深度、有效用的良性状态。

课题研究作为动态循环的中心环节备受重视。学校修订了课题管理制度》,从选题、论证、研究、结题各个方面进行专门指导和专题推进,切实保障了教育科研动态循环的持续进行。近三年共有近150篇论文公开发表,近五年计有37项省市级课题结题。

三、文化浸润助力发展高品格

1.雅正德育塑造个性品格

学校不断丰富完善“雅正德育”体系,创新德育活动和手段,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立体构筑具有附中特色的“雅正德育”系统工程,创造性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8年以来,学校逐渐形成了集基础课程、活动课程、拓展课程于一体的“雅正德育”课程体系,编撰了《雅正德育系列校本教材》:围绕“四必”行动的基础课程成为附中学子的必修课;入学仪式、远足活动、毕业典礼等精品活动课程助力学生成长;基于生涯规划、学业发展、心理健康的拓展课程为附中学子未来奠基。雅正德育经验在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会上作推广介绍,广受好评。

2017年立项的省首批品格提升工程“雅正德育课程的创新实践”,于2019年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学校被评为“南通市慈善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南通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基地”“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2.多元课程涵育核心素养

近年来,学校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的育人目标,探索课程与素养的内在关联,构建了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实践性相结合的多元课程体系。

依托博雅讲坛开设的“双高课程”广邀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设讲座,内容涉及人文、艺术、科学、法治等各领域,五年来共开设讲座75期,拓宽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学生思想抱负。

依托课程基地形成了五大门类115门校本课程,江海美育系列课程引导学生发现、感受、鉴赏“家乡的美”;劳动教育课程关注生命成长,引导学生感受劳动之美;体育特色课程指向学生意志毅力、团队合作、内心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追求运动之美。

依托学生社团开设的素质课程涵盖了人文、艺术、科技和体育四大类,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潜能、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多元课程的整体系列实施,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五年来,在全国五大奥赛中,有38人获省级奖;在2021世界机器人锦标赛中,陈海宁同学勇夺亚军;首届CM3国际青少年创客挑战赛上,学校代表队斩获团队一等奖及工业设计奖,学校被确定为“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首批领航学校。《江苏教育》专栏推介了学校推进课程建设、培养特色人才的实践探索经验;

3.立学课堂构建共生平台

近年来,在新课改和新高考背景下,学校结合校情和生源特点,深入探索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成长,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课堂改革,提出并实践探索以“生本·智慧·高效”为核心的立学课堂”附中范式,开展了系列课改实践,取得了预期成效。

2017年以来,学校每年联合南通市教科院,面向全省举办以“智慧课堂”为主题的公开教研活动,影响广泛。“智慧课堂”和“立学课堂”附中范式的系列化建设推动了教学质量连年攀升,2021届首届新高考本科上线率98.8%,高分优生学生居同类学校前列。同时,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得到明显提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评优课获奖100多人次,其中4人获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

四、多维交流创响教育名品牌

1.合作共建提升办学深度

为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和品位,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与国内名牌大学、知名高中、社会机构的交流合作,为学校高品质发展护航助力。近五年,学校与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南通大学、南通支云足球俱乐部、南通市青少年校园篮球工作领导组等高校、单位签署共建协议,与广西梧州八中、安徽蚌埠四中、江苏省海门中学、盐城田家炳中学等兄弟学校签署合作协议,极大丰富了合作交流渠道。

2.来访交流放大品牌效应

随着学校办学理念不断更新,办学成果日趋显著,社会美誉度不断攀升,学校每年接待数十批来自省内外教研机构、教育考察团的参观交流。西藏、新疆、山西、河北、山东、陕西、山西、福建、河南、内蒙古等地的省外代表团,以及南京、无锡、苏州、徐州、盐城等第省内代表团纷至沓来。

3.国际交流拓宽教育视野

学校积极拓展教育国际交流渠道,拓宽教育视野。近年来,学校与澳大利亚拉尼海茨中学、法国思图迪教育集团、英国威尔士斯旺西高尔中学、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技术大学、俄罗斯英雄宇航员学校、美国哥伦布天主高中、美国法兰克福独立高中、俄罗斯圣彼得堡市376学校、巴塞罗那孔子学院等9所学校(或集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4.倾情助力扩大辐射影响

学校成功的管理经验与鲜明的办学特色受到各方高度赞誉。朱全中、高迎九两任校长等校领导多次在区域经验交流会上作分享报告;学校先后承担江苏省高中校长培训班,安徽省、浙江省校长跟岗培训班等活动;学校先后与天生港学校、虹桥二中、易家桥初中、跃龙中学签订合作协议;周云旗、丛茂勇等10多位老师赴新疆支教。

建校九年来,学校凭借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显著提升的办学业绩,赢得了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形成了较强的示范辐射作用

 

第三部分  存在问题和整改举措等

对照标准,我校清醒地认识到,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形势下,如何持续彰显学校内涵特色,进一步提升办学品质,是年轻的通大附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站在新起点,我们需要保持更加清醒的自我认识,更加坚定自身的发展目标,精准弥补存在的发展短板,以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意志毅力,实现新的跨越,铸造新的辉煌。

一、存在问题

(一)师资方面

1.受制于学校年轻教师比例偏少的现状,学校中层干部年龄结构存在老化现象;

2.因编制缩减等历史原因,高级职称已有8年未开评,职称评定和岗位晋升难的现状,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性;

3.由于新高考选科多样化,学校存在着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和师资储备相对短缺的困难。

(二)设施方面

1.由于高中连年扩招,学生数增加,食堂超出原有设计承受力,排污系统不畅;

2.部分代建项目出现破损,部分设施设备出现老化现象。

(三)交流方面

因疫情缘故,近三年对外交流尤其是国际交流受到较大影响,线上交流的模式和效果还有待改进与提高。

二、整改措施

1.加大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完善后备干部的培养机制,力争用3年时间,建构老中青梯度搭配更加合理、管理效能更具潜力的干部队伍;

2.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完善、优化职称评聘机制;

3.通过更加灵活、自主的教师招聘方式,逐步调整教师的学科结构配置和人才储备;

4.报废一批食堂固资,更新设备和学生餐桌,满足学校发展需要;

5.主动和上级部门沟通,对破损建筑及时修缮维护,定期对食堂管道进行清理,并根据财政预算更换宿舍门;

6.拓宽优化对外交流平台,提升线上交流质量。

 

以上自评,祈请省教育评估院专家评议。

 

 

 

 

 

法定代表人(签名):

学校(公章)

2022年4月25日

 

注:学校自评报告是对学校发展状况的自我鉴定,内容包括学校沿革、创建成效、存在问题和整改举措字数一般5000以内

分享到:
【打印正文】